close

(圖取自誠品網路書局)

最後一天上課,我們學習「閱讀課」的技巧,我才發現,原來繪本不只是圖畫和故事文字的結合而已,繪本有好多秘密。

林意雪老師拿FIVE MINUTES PEACE(我們上課用的是中文版本,只是我忘記它中文的名字了)舉例,她要我們試著將一個故事分成幾個段落。
思考如何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分成數個小段落是有原因的,
這樣我們才能安排「留白」的時間。

我想起史懷哲培訓時,朱景美老師(我很喜歡的老師之一)也說到了「留白」,她當時所說的留白是為了,讓小朋友思考想像與發言。
讀繪本的「留白」,可能也是差不多的意思。

我依照時間感、空間感,以及情境,把故事分成了將近七個小段落。
林老師說,這樣其實分得太細了。

她稍後為我們重新展示了一次故事的內容,要我們仔細地想想,圖畫的「跨頁」暗示了什麼訊息?
為什麼有些同樣的場景,卻占了兩面跨頁的篇幅,
而有些場景只畫了一個跨頁?

原來,圖畫的跨頁也暗示了「情節的氣氛和節奏」。
如果你發現,幾乎重複的情節出現了兩到三次,那就代表這個情節的節奏較慢、時間較長,反之亦然。

故事的畫面也暗藏著許多秘密。
林老師給我們看了第二本繪本<<媽媽>>,這本繪本的對白只有兩句,「媽媽」與「寶貝」。
她以此為例,要我們揣摩每個場景裡,主角小河馬所發出的「媽媽」聲。

最後我們才曉得,故事畫面其實也暗示著主角的語氣。
甚至,作者所安排的字體大小、標點符號,也透露出一些微妙的訊息。

我突然發現,準備說故事就像上台演戲。
故事書變成了劇本,角色的情緒和語氣,演戲的人(說故事的人)得自己揣摩。

***

而說故事時,要給孩子的提問,也必須先經過思考與設計,否則,很容易變成沒有意義的問題(我最近也試著修正自己的說話,少說沒有意義的話,幽默和亂說話是兩回事)。

我想起在新社時,我每天給孩子們閱讀的時光。
當時的自己現在想想是多麼地不認真阿。
我沒有事先擬好該問的問題,還以為這樣是給他們自由空間而洋洋得意?希望不是如此。

***

有些想法是我自己這麼覺得的,我想在這裡說說看。

很多人覺得繪本或任何題材,應該要符合孩子的年齡或程度,否則孩子不懂。
我知道這樣考慮的好處,但同時,也知道這樣容易故步自封,以為非得怎樣做不可。

然而,我覺得,孩子能不能理解的關鍵,不在「年齡」,而是「說的人怎麼說」。

有一次的數學教材教法課,台上一組進行了我覺得很差的教學演練以後,我舉了手,問老師一個問題:「老師,其實包括我在準備的時候,都不太清楚我們要教的對象到底是國小生,還是國中生?」(我們是國小教育學程,老師給的教學範本講義卻感覺是國高中程度的內容)。

老師回問了我另一個問題:「妳覺得教的對象是國小生或國中生,差在哪裡?」。
之後,他把他的想法告訴我們,我覺得很有道理。

我們應該思考的,是怎麼把同樣的觀念,用教學對象能理解的話說出來,幫助他理解。
而不是設想他的程度,認為這個太難,那個不容易。

簡單來說,關鍵在於「引導」和「說話」。

***

所以,我也開始思考,是不是孩子就一定要透過繪本才能進行閱讀課?
又或者,我們能給他們更多的東西?

我依然相信,我在新社給三個孩子們關於溫室效應、關於黑洞等文章閱讀的經驗是好的,
因為一旦我不為他們設限,他們也不再為自己設限
只是我必須改進自己對於教學準備的努力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uoli 的頭像
    ruoli

    朵ri‧多姿

    ruo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