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另一種改變,無形的、摸不著頭緒的改變,它無法一言以蔽之,它其實是一種「距離感」。
因為我不了解你的生活了,所以我覺得「妳變了」,但老實說,這樣的說法對你很不公平,因為我或許根本不知道你的基礎面。
在誠品讀書的計劃不算成功,選了的書都不能真的讓我靜下心來看完。
我想有時候是因為想找事情做,卻又除了讀書、寫字、看看別人的部落格以外,沒有其他有建設性的事情出現,反而讓人手忙腳亂了起來。
***
我想喝黑咖啡。
我想在starbucks裡,喝一杯每日精選。
於是,不嫌遠地騎車到了位於文化中新三角窗的那間門市。
每天在文化中心跑步,看見那轉角的窗前坐著的人,總覺得有一天要找時間進去坐坐。
但這次我只想早點喝完,早點離開,時間已經下午兩點半了啊!
***
一推開門,擠在櫃台的人們讓我在心裡不由地煩躁起來:「今天又不是假日!」。
人群中,我一眼就認出她來!
gash!是我國小同學!
沒再連絡的大多數的其中之一。
***
她顯然已經認不出我了。
我還認得出她是因為偶而能在部落格連結到她的近況,大概跟得上她這些年的樣貌。
我排在她的背後,沒打算跟她打招呼。
我覺得有些難過。
不知道是因為今天本來就不屬於我,還是...
***
我發現她已經不是我記憶中那樣的女生了,雖然她依然很漂亮。
雖然我根本沒有真正認識過去和現在的她,我沒有資格這樣說:
「我覺得,她的氣氛不一樣了」。
或許能用「不一樣」來代替「改變」一詞,因為「不一樣」是與自己的記憶做比較,
而「改變」是對方本身在自己知情(或不知情)的情況下,進行的一種動作。
於是,我想,也只能用「不一樣」來形容我現在所看見的她,以及她現在所給我的感覺。
而我也只是旁觀的角度罷了。
***
我知道她是一個很有自我風格的女生。
這件事在我小學六年級認識她的時候就清楚了。
我喜歡那種有個人識別的人。
***
但今天我巧遇的她,穿著五公分高的涼鞋,頂著一頭精心整理過的馬尾(或包頭,which i don't really understand)。
與朋友在三角窗的座位上,不斷地用單眼相機自拍,桌上放著另一台,我看那相機的配色,應該是LOMO的Diana。
「我比較喜歡她小時候的那樣子」,我想。
我不知道她真正的、完整的生活如何,
所以我無論怎麼說,都有欠公平。
只是,我心裡對自己浮現了一個問題:「從國小畢業到現在已經多少日子了。為什麼有些人越來越是二十幾歲女生的樣子,而我還是這樣?」
這樣的停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?
***
我在子霖的部落格裡看到她對「改變」的一點想法,當時,我能理解她的感覺。
她說:
「 遇到那些曾經很愉快變成好朋友的朋友,對我說的話就是【子霖你都沒變耶】然後很開心,我自己也是常常對別人說那種話,而且我也真的會覺得很開心」。
我也曾經喜歡聽見別人說:「妳都沒有改變耶!」。
內心對這句話的好感大過於「妳變成熟了!」諸如此類(咦是因為本來就已經太早熟嗎)。
***
即使這些日子以來,我已經修正了自己對「改變」與「不變」的執念--
我曾經以為,「改變」是不能拿出來說的感受,尤其在個人身上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。
我們似乎不太敢說:「我變了」或是「我們變了」。
我們似乎不願意聽見別人說:「妳變了」,暗自在心裡把「妳變了」和「妳不單純了」畫上等號。
但其實,「改變」是很自然的。
一直到我聽陳綺貞唱「下個星期去英國」:
你收了行李下個星期要去英國,
遙遠的故事記得帶回來給我,
我知道我想要,卻又不敢對你說,
因為我已改變太多。
你改了一個名字也準備換工作,
你開始了新的戀情有一些困惑,
我知道你想要,卻又不敢對我說,
因為你已改變太多。
你寫了好幾首屬於你的歌,
這樣的歌隱藏了太多苦澀,
我知道你想要
卻又不敢對我說,
因為我曾是你,我曾是你,
無話不說的朋友。
因為,我們改變太多。
我才明白,「改變」是可以坦然的。
內心裡有了另一種豁達。
***
我了解,並慢慢體會,「改變」不是不能說出口的感受,無論是妳變了,或是我變了。
我們都只是一個人。
人,本來就如同自然,隨時間而改變。
只是,好的改變,向上、往前的改變,我們稱之為「成長」。
我們通常樂於發現身邊的人有所成長。
但另一種改變,無形的、摸不著頭緒的改變,它無法一言以蔽之,它其實是一種「距離感」。
因為我不了解你的生活了,所以我覺得「妳變了」,但老實說,這樣的說法對你很不公平,因為我或許根本不知道你的基礎面。
***
人都會改變,無論你的改變是相對往前或表面下墜,我們都不能不面對這個詞彙存在的事實與意義。
要知道,「改變」不會把人拉開。
只有距離才會。
附上陳綺貞,下個星期去英國。